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梳理,在23家有可比数据的上市券商中,有14家增员,9家裁员。其中9家券商上半年合计裁员2503人,其余券商增员1768人。多家券商也加入了降薪行列,7家券商降薪幅度超过两成,包括海通证券,广发证券,西部证券,国金证券等。

券商裁员降薪潮到来主要与行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有关。根据证券业协会披露的证券公司上半年度经营数据统计,总共131家证券公司营收额为1265.72亿元,环比下降11.92%,净利润328.61亿元,环比下降40.53%,在上市的所有33家券商中,只有13家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

首先,造成行业低谷的首要原因是宏观经济增速放缓。

回顾曾经券商高潮时期,如今我国GDP增速已回落至7%以下,而资本市场表现同样不乐观。A股市值缩水严重已经触底62万亿,与2017年底相比,总市值下滑1.01万亿,主板缩水1.18万亿,中小板缩水1262亿,有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市值出现缩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带动资本市场交易低迷,行业业绩下滑,企业扩张乏力,融资需求下降,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交易惨淡。

其次,当然还有券商行业自身的原因。从生产服务链条的角度来看,此次降薪裁员主要受影响的部门——投行部,风险投资部,固定收益部,私募股权部等等都会受到投入段和输出端的限制和压力。宏观经济形势与资本市场现状使得VC,PE获得优质项目资源变得困难,IPO数量的下降也影响了这些业务的最终获利水平。IPO融资和再融资金额同步下降也使得代理买卖证券业务缩减,佣金率下降,挫伤了券商的业绩。

再次,牛市时期的野蛮扩张,也为行业日后去产能买下了伏笔。

在2015年牛市时期,124家证券公司季度营收都可以达到1143.02亿元,资本市场牛气冲天,成交额突破万亿,券商抓住时机疯狂扩张经纪人等传统业务,一人多户现象普遍,配合扩大融资业务,扩张营业部等等。过快的漫灌型增长蒙蔽了券商的双眼,借牛市突飞猛进的传统经纪人业务其实已经到了迫切需要转型的时候,而当市场回归冷静的时候,这个问题终于暴露在券商面前。

俗话说,站在行业风口,母猪都能上天,而在如今的行业寒冬,正是券商洗尽铅华,大浪淘沙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之为金融行业去产能的一个体现。笔者曾经撰写过一篇“谨防实体经济过度金融化”的文章,在牛市时期大量资本流入金融领域,造成实体经济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在当前国家去产能,降杠杆的大环境下,证券金融领域的确面临着去产能的压力。

笔者认为,此时券商应当痛定思痛,认清楚行业发展大方向,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刮骨疗毒。

纵观券商近五年的发展可以发现,传统的经纪人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行业要求。传统模式经纪人的人力成本与日俱增,而互联网平台的成本却随着技术的演进而逐步下降。高效撮合,多线程处理等等优势迫使传统经纪人业务逐渐落伍。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牛转熊的2015年,通过互联网金融渠道导流的券商中,华泰证券等券商的新开户数量达到200万户以上,其中,方正证券新增客户超过250万人,同比增长4倍。磨刀不误砍柴工,虽然业务转型会造成时间成本等,但是,在行业低谷时期改革所耗费的资源成本要比在高峰期低得多。

而且,在弱化,转型传统经纪人模式的同时,也应当提升投资顾问业务的占比。互联网平台可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开户数量,但是,真正带来收益还需要投资顾问业务进行补充,随着证券行业的不断发展,针对性,专属性的投资需求正在逐步扩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这对投资顾问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窃以为,券商行业寒冬到来,正是行业重新洗牌,大浪淘沙的时机,此时券商应该抓住机会,在改革转型成本最低之时,逐步用互联网平台代替传统经纪人模式,同时深化投资顾问等主营业务,为投资者提供更具针对性,专业性的服务。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33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