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日,随着国内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员工持股的问题也重新得到关注。根据日前《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的统计发现,在近一年内,沪深两市共有162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然而,截至到10月15日,通过对比市场收盘价和员工持股购买均价,发现有144家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处于亏损阶段,亏损比例接近九成。

在这些员工持股计划亏损的企业中,这几家企业员工面临的困境尤为明显。截止到10月31日,八菱科技(002592)收盘报收于10.85元,相比于33.99元/股的员工购买价格,已经下跌了接近68%。而当初自愿锁股三年的横店东磁(002056)员工,目前人均亏损已经达到了160万元,另一方面,业绩惨淡下股价断崖式下跌的神州长城(000018)的111名核心骨干持股员工的人均亏损也达到了28万元。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是自2014年证监会制定并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之后,开始在我国上市公司得以实施。作为股权激励的手段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企业扩大资金来源、增加员工收入,同时也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简而言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是为了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局面。然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员工持股计划并没有实现“有福同享”的初衷,反而带来了“有难同当”的困境。

实际上,虽说如今的困境与计划的初衷相违背,但是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并不是众多企业屁股决定脑袋的一时脑热,而是经过了周密思考和众多实践之后得出的企业、员工双赢的激励之道,同时,它还拥有着一定的理论支持。

上世纪30年代倡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论”便是支持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应当分离,所有者应当保留所有权而出让经营权,这也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基础。

而在此倡导下,便衍生出了专门负责经营的职业经理人角色,同时,由于股东和经理的角色不同也引发了其利益均衡点不同的问题,尤其是在两者信息不对称之下,作为代理者的经理,是否会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牺牲委托者的效用并最终损害委托者的利益也不得而知,亟需一套方案来避免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

于是,员工持股计划应运而生,它通过令员工持股,使得委托者和代理者的利益趋于一致,最终形成合力。那么,为何看似无限美好的员工激励计划,如今却令不少的企业员工都身陷囹圄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持续低迷的股市无疑是造成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之一。在进入2018年之后,几乎没有企业能够在这一次的下跌中独善其身,企业的股价也因此不断下跌,持股的员工资产缩水也成为必然,更可怕的是,股市的春天何时来临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凛冽的寒冬正在当下。

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脱不开干系。要知道,员工持股计划本应是一种双赢的激励模式,能为企业带来资金,提振股价,然而部分企业家却不惜为了得到一时的利益进行套利而向员工以近乎欺骗的形式推行该计划,在一系列收益承诺和大股东兜底的“洗脑”式宣传之下,甚至原本无力参与计划的员工也会想方设法参与其中,导致最终的结果不如人意。

不可否认,员工持股计划的确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企业绩效好并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很可能会企业带来滚雪球一般的优势,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必须明确,员工持股实际是将员工和企业所捆绑,在盈利时,三军用命,高歌猛进,在亏损时,也能齐心协力,共度难关,但是若是企业亏损太大,员工也难免会对企业产生受到欺骗的怀疑,这不仅会使员工丧失信心和动力,也会影响企业的形象。

所以说,无论是企业、员工还是监管部门,都应该以正确的角度来看待员工持股计划,即便它可以带来诸多的好处,也决不能忽视滥用之后带来的负面效应,只有善用员工持股,才能为企业和员工同时带来利益,实现双赢。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