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某公司推出的一款“熬夜险”走红网络。金融圈、IT圈、媒体圈等熬夜群体被戳中痛点。记者从平安好车主的APP里检索到这款产品,从价格上看,27.5元/年起,足够平民。根据“熬夜险”的官方介绍。适用年龄18-60岁,已售8千余份。猝死疾病保障,保额20万元;救护车车费保险金500元;意外伤害身故和残疾保额20万元。
 
在现代生活中,熬夜在不知不觉间成了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以熬夜为生活常态的人群也被戏称为“修仙党”。与此同时,各种为熬夜正名的睡眠理论层出不穷。科学研究发现,不同的人,由于体质差异,熬夜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确实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但近来频频爆出的熬夜猝死事件,让人们对熬夜的健康风险更为关注,“熬夜险”的走红便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具体到此次某保险推出的所谓“熬夜险”,从条款上来看,其保险项目主要包括短期意外伤害保险、个人猝死保险和附加救护车车费保险。可见,熬夜只是事故发生的场景之一而已,此险种并非仅仅针对熬夜产生的猝死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是:“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一个关键点是,猝死是患者“因病突然死亡”,而意外险条款中对意外伤害的定义是,以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观事件为直接且单独的原因致使身体受到的伤害,比如车祸、高空坠物砸伤等等。
 
根据以上定义,猝死并不符合意外伤害的定义,这也就意味着购买意外险不能赔付,只能通过疾病保险、寿险赔付。所以,平安的所谓“熬夜险”,保障计划中关于“猝死”一条的说明,第一句话就是“本责任使用《平安猝死疾病保险条款》”。不过,考虑到消费者对猝死的恐惧,这款产品将猝死事件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从6小时延长到了24小时。
 
可见,“熬夜险”,并非是字面上理解的,专门针对熬夜引发猝死这一情形的险种,而是一种由三大部分组成的综合险。根据一位保险行业精算师的说法,所谓“熬夜险”,本质上只是一个普通的意外险,其条款都是标准的意外险和猝死情况的寿险。
 
不过“熬夜险”这个商品名,由于场景感很强,让很多消费者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从而造成了该险种的大受追捧。从本质上来说,“熬夜险”的推出更多的是借“熬夜”这个热点而设计的营销噱头。
 
那么,到底有没有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熬夜险”,为熬夜行为上保险,对熬夜产生的身体健康损害进行赔付呢?恐怕很难。熬夜对人身体健康的损害是长期的,而且不那么剧烈,在大多数熬夜猝死的情形中,当事人大多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等其他疾病,身体已经处于亚健康甚至患病状态,而熬夜只是一个诱发因素,所以熬夜行为本身到底该为猝死承担多少责任,很难度量,这也就给保险责任的认定和赔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如果对熬夜行为上保险,在操作层面上会给保险公司带来很大的麻烦。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部分人群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昼夜颠倒、生活压力过大,这种生活模式在短期内也很难得到改变,那么,在符合购买熬夜险的条件下,够买熬夜险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保障。根据保险条款,这份“熬夜险”针对18-60岁、职业等级为1-3类的被保险人,实际上已经覆盖了绝大多数工作者。
 
但是即便如此,消费者也不应当像买了财产险以后就对财产的安全掉以轻心那样,在买了“熬夜险”以后就更加放肆地熬夜。毕竟,“熬夜险”本质上只是一种意外险,其功用只在于,一旦意外发生,它可以减少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的损失,但丝毫无助于减少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也无助于减轻当事人的身体损伤。涉及身体健康的意外事件,一旦发生,那是要对身体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害的,经济损失倒还在其次。“熬夜险”作为一种意外险,其作用还在于提醒大家要注意平衡工作与生活,对熬夜猝死的风险给予适当的关注,并对其进行有意识地管理。
 
总的来说,既然已经意识到熬夜的危害,如果条件允许,不妨改掉熬夜的习惯,毕竟,熬夜并不是什么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的熬夜习惯,或许正在不经意间严重消耗着我们生命的精力。不管是“熬夜险”也好,还是“意外险”、“疾病险”也好,都不能指望它们来改善我们的身体健康,唯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对身体健康最好的保障,因为身体和健康是无价的。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0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