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据新京报报道,近期至少有10名消费者反映在食用来伊份产品时发现疑似订书钉、老鼠屎、塑料、头发、昆虫等问题,经过新京报记者梳理,近几年来来伊份频登食品抽检“黑榜”,屡次曝出质量问题。
 
实际上,采用代工模式最终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并不在少数。老字号同仁堂于2016年以及今年12月均曝出代工企业生产的蜂蜜存在质量问题,疑似处理过期蜂蜜以及造假;“三只松鼠”的奶油味瓜子也曾经曝出甜蜜素超标等等。
 
许多企业为了扩张自己的生产线,增加产品种类,提升消费者粘性,所以委托了不少食品生产企业为自己代工,从而增加企业产品种类和生产能力,来伊份当前就有近1400个产品,每年保持以120-160个新品的增长速度不断膨胀,三只松鼠在全国遍及了200多家代工企业,这些品牌曝出质量问题的生产地点也都是其代工厂商所在地。
 
的确,代工模式的确会让企业对于产品的监管变得较为困难。
 
品牌与企业签订代工协议,而并不会完全插手企业的生产过程,那么代工企业就会在利益的驱使下,用非法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换取超额收益。同时,在经济学中,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管理层级的增多,管理费用会直线上升,监管的压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而这些都使得品牌方疲于监管,难以面面俱到,最终导致规模不经济,有损品牌形象。
 
但是,代工模式不应该成为企业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借口。
 
当前,采用代工模式的企业并不在少数。依靠代工模式发家的小米就是其中的代表。仅负责设计和销售的小米将生产环节都交于了代工厂商,小米快速扩张的生态链企业也多为代工性质,但是,迄今为止小米依然以其卓越的性价比和严谨的品控获得了消费者的良好口碑。就连手机巨头苹果,也同样钟情于代工模式,从遍及全世界的原材料供应商,再到在中国等地富士康的组装,苹果自身也仅仅是负责贴上苹果标、装上系统而已,但是这也并没有造成苹果手机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所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企业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既然选择了采用代工模式来拓宽商业版图,那么就必须配套以完善的品控监管措施来保障产品质量。例如提高对于企业内控的重视,建立公司内产品质量抽查小组,加大对于代工企业产品质量的抽查力度;派出自己公司的质量监督团队入驻代工企业,降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监管漏洞;强化对代工企业的监管;设置标准的生产步骤与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始终如一等等。
 
借由代工模式增大企业规模,从而尽快上市获得资本青睐是当前众多企业热捧的道路,但是当我们看到来伊份挤破头扩张的疯狂,也应当看到“老干妈”坚决不上市,严守产品质量的执着。
 
如果达成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继而获得规模经济的目标,最终却以产品质量滑坡为代价的话,那么这终将演变成规模不经济,辛辛苦苦建立的品牌形象也将一落千丈。难道三鹿奶粉曝出质量问题最终沦为过街老鼠的案例还不足以引起食品企业对自身产品质量的重视吗?
 
窃以为,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企业请不要以代工模式为借口掩盖自身监管存在的漏洞,任何借口都只能证明企业对于产品质量的蔑视,对于消费者支持的不屑。产品才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盲目扩张而忽略质量的结果只会导致产品良莠不齐,最终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