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运行展望》报告。报告从6个方面对2018年商业银行经营做出了总结。报告指出,2018年国内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情况稳中向好、好于预期,行业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7.1%,有望创2015年以来新高;资产质量方面,由于短期内信用风险持续释放以及不良认定趋严等因素导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增加明显,预计全年不良贷款率在1.9%以内,预计2019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将保持稳定,全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会维持在2%以内的水平。除此之外,信贷占比与消费贷增长也都保持不错的态势。
 
不过,虽然报告以极尽乐观的态度报告了2018年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但还是难掩其中存在的问题,报告在资产质量部分提到:部分领域潜在风险的防控任务依然较重,并有可能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成负面影响。这些领域分别为:债务率较高的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债券违约和小微企业信用风险。
 
确实,就当前的金融形势来说,以上领域的表现并不是很乐观,可以说,商业银行整体欣欣向荣局面下实则暗潮涌动。
 
首先,报告预计全年不良贷款率在1.9%以内,历年增加的不良率实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良率的上升不仅影响着盈利,还会带来银行从业人员收入的下降,职位的缩减。随着监管力度的持续,不良率未来还将会继续上升,报告中预计2019年商业银行全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仍会维持在2%以内的水平,这个数字非常值得商榷。
 
其实,不良率的上升其实是意料之中,报告中指出的不良贷款率再创新高,并不直接意味着银行资产质量之后会有明显的恶化,由于之前监管的松懈,银行倾向于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不良隐藏,因此,这部分不良并不是今天才出现,而是过去一直存在,只是渐渐被暴露出来了而已。这也是为何金融机构面对不断上涨的不良率并不会显得心急,而真正受到影响的可能是那些业绩受到影响的从业人员。
 
其次是房地产市场与政府债务的双重压力,未来,在处理债务率高企的房地产市场时,商业银行将变得极为脆弱,18年一季度末,上市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规模已经接近3万亿,平均资产负债率依旧在70%以上。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多数行业的杠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17年房地产行业整体负债率较16年反而增加了2.2个百分点,高杠杆模式依旧,而与之密切相连的银行自然难以独善其身,房市为银行带来巨额盈利的同时对未来银行的经营也将是巨大隐患。
 
而政府债的问题同样也不轻松,2017年,中央财政债务余额约为13.47万亿元,地方显性债务规模约为18.58万亿元,两者之和为32.06万亿元,占当年名义GDP的比重约为38.76%,负债率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但如果计入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23.57万亿元,负债率就上升至67.26%,债务风险较高。而要知道,政府的所有借债均来自于银行,虽然政府不存在不还钱的问题,但由于期限的不确定性使得政府贷款实际上挤占了更加优质的贷款,造成资金配置效率的严重下降,这不仅影响未来银行资产质量还将有损未来盈利。
 
最后是债券违约的问题,债务违约在2018年频频出现,上市公司也未能幸免遇难,而债券违约带来的企业资金压力也极有可能转嫁至商业银行,毕竟贷款可以和银行谈条件,而债券,面对整个市场,企业万万不敢儿戏,因此,由债务违约引起的银行未知的不良风险也将成为后期值得关注的焦点。
 
以上所有其实都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经营中将会更加关注风险的把控,这对中小企业融资将形成一定的压力。不过,报告指出,预计2019年还可能有2到3次的定向降准,将进一步增加银行可用资金,改善市场流动性,尤其是流动性充裕条件下基金、理财等收益率下行,存款分流的压力持续有所减轻,预计银行存款增长将延续总体缓慢恢复的态势。在未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上,商业银行可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当前银行双向对外开放持续,外资与机构的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输入新鲜的血液。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业务办理与经营中也加快推进金融科技的使用,互联网+的经营方式转变无疑增加银行业务渠道的同时加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而无人化的推进也将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同时推动银行从业人员精英化的趋势。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