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古代宫廷建筑的精粹,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长期以来都是不少人心驰神往的神圣之地。而从二十年前琼瑶剧开山鼻祖的还珠格格、还原史实的帝王传记,再到近年来一系列大火宫斗剧的持续开播,故宫一次又一次的被搬上荧幕,“故宫IP”正在悄然间形成。
 
近日,故宫火锅暂停营业的消息再次在社交平台传播,这家就开设在故宫神武门之外的火锅店在春节期间一经开放就已经吸引了大量食客,即便每晚仅仅开放30平均排队时间3小时也丝毫无法击退消费者的热情,根据网上消息,故宫火锅整个3月份的预约已满。
 
实际上,“故宫IP”的商业化早就已经开始,早在2014年,故宫淘宝在其官方公众号上以故宫院藏书画《雍正帝行乐图》为原型制作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推文便已经火爆了朋友圈,随后故宫淘宝趁热打铁推出的各种玩偶手办也轻松抓住了消费者的心。而到了2016年,随着现象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火,“故宫IP”的火爆已经无法阻挡,真正的成为了一名“网红”。根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在2017年,故宫文创产业的营业额已经达到了15亿元。
 
站在商业的角度,故宫文创产业取得的成绩必然是成功的,在如今这个流量为王的世界,将流量变现为收入显然是“网红”们的成功之道,故宫也不例外。不过,由于故宫身份的特殊性,在其大火之余,也引发了不少人关于是否能够保证产品品质、是否商业过度、甚至是否逐渐丧失文化性的疑问。
 
这些疑问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在2018年12月初,故宫曾经推出自家的彩妆系列,在“故宫IP”和“中国风”的加持下,一经推出就取得了傲人的销量,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月之后,故宫彩妆便宣布全线停产,其中的原因不乏溢价严重,质量不佳的产品品质问题。而此次故宫火锅的停业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其排队时间过长、价格偏高。
 
毫无疑问,“故宫IP”的存在,使得故宫文创、饮食产品在短期内丝毫不缺消费者的追捧,但是无论是玩偶、彩妆,还是火锅、咖啡,仅靠故宫作为噱头在长期内很难具备竞争力,还有可能砸了故宫的这块“金字招牌”。由此看来,彩妆的停产和火锅的停业并不是件坏事,毕竟即便是对于拥有“故宫IP”的产品,只有以产品品质作为兜底,才能在长期的商业竞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时至今日,大众对于故宫商业化仍然持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实际上这也可以算作是故宫的无奈之举。要知道,在2012年以前,故宫作为景点,仅有30%的区域向公众开放,同时还有90%左右的藏品在库房中与灰尘作伴,而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资金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故宫商业化的这几年里,获得的资金得以被用来进行景区管理和文物修复,得益于此,故宫开放区域也由原先的30%上升到了80%,客流量也在逐年攀升,在今年的元宵节,甚至还首次晚间对公众开放。至少从这方面来看,故宫商业化又重新令600岁的故宫“活”了起来。
 
其实种种关于故宫商业化的争论,背后都透露着公众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视。支持派们因为故宫变得更加亲民而欣喜追捧,反对者们也是出于担心故宫文化受损而呼吁“去商业化”,这也是为什么“故宫IP”能够如此火爆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因为宫廷剧的火爆,也不是因为潮流下的跟风,而是因为公众对于中华传统大放异彩的渴求,对于文化自信的坚定。
 
从目前来看,故宫商业化是利大于弊的。在这个流量时代,故宫通过放下身段进行商业运作,令其600岁的高龄重新焕发生机。影视、综艺、文创、饮食,故宫正以千般姿态向公众展示着自己的文化,虽然在某些领域的确还存在不小的提升空间,但是正是因为其商业化的存在,使得故宫文化不再“高冷”,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多的公众也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去接触、去了解、去热爱、去传承。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0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