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近段时间,996成为了网络热词,这种早晨9点到晚上9点,每周6天的非正式工作制度安排成为了街头巷尾讨论的焦点。特别是自上线后,一波批判996的巨浪迅速涌向互联网行业。这期间,一些互联网巨头也频繁发声,虽然避开了对996工时制的正面评判,但实际上并没有表示对996的抵制情绪。可以说,企业对于996工作制度的态度起码是不反对的,不过可以理解,毕竟用同样的钱买到更长时间的工作企业何乐不为呢?
 
也正是由于此,如今的企业用工方面普遍采取996的工作制度,不过,不得不说,我国互联网企业的这几年实现弯道超车,一些互联网巨头在世界互联网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技术等因素以外,也是离不开996或995这样大工作量的努力。但随着非正式制度成为常态,特别是在长时间的工作后,人们对于这样的制度安排开始表示出方案。与此同时,企业借着这种长时间、不停歇的工作模式,为快递小哥、企业员工贴上了“工蜂”的标签,将996的工作制度与拼搏和奋斗等代名词关联在一起,做了颇多的美化工作。
 
但首先需要声明,996工作制度确实有违劳动法相关规。劳动法规定,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在员工存在超时加班的情况下,即使是员工乐意自愿的,企业仍然会存在一定的用工风险,包括劳动监察检查的风险、被通报批评和被罚款的风险、被举报的风险及仲裁和诉讼的风险。因此,站在法律的角度上来说,监管部门、任何单位都要无条件执行,尤其是监管部门要切实回到执法的层面上来。
 
当然,站在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雇主都会核算每个劳动者的成本与收益,不会简单局限于延长时间,也就是说即使没有996的出现,雇主会采用其他方式将劳动力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的水平。假如自己只是普通“码农”一员,在这样的工时制面前是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议价能力的,而通过学习提高技能即提高个体单位生产效率,或许才能真正对996工时制说不。
 
其实,对于此次集体发生征讨996事件上,还有个更为关键的问题,996工时制长久存在,为何在近期抵制才集中爆发,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反映了劳动市场的变化,即人们忍受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到了一个时间节点。无论何种市场都是需求与供给平衡的结果,劳动市场同样如此,作为用人紧张的互联网行业,需求端自不待言,但近几年,供给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公众的经济等发展问题基本解决,劳动适龄人口在选择劳动供给时会给予闲暇更多的效用值,也就是说,人们对于闲暇时间的需要渐渐超过了对薪资的需要,这个时候人们不再愿意为高薪牺牲闲暇时间,劳动供给便会减少,而反映到现实中,便是员工开始对自己的长时间工作感到不满。
 
因此,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在当下,每个企业都需要深刻认识到996工时制的爆发背后更深层的劳动供给市场的改变。要认识到,在人口红利消减的当下,企业将产生新的用工问题,一方面,企业转型需要时间,对于劳动力需求显示出一定的刚性,另一方面,劳动供给弹性加大。参照国外的经验,互联网行业需更加注意创新驱动的因素,让996工时制成为创新的的驱动而非过度用工,或采取谷歌等国际互联网巨头的做法,给予员工更多工作上的人性安排。
 
最后,不得不说,996遭抵制也是一种社会态度的转变,人们对于收入的关心开始让位于对自身生活品质的关心。确实,人之为人,不能简单的作为经济学上所讲的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而存在。企业作为创造社会价值的社会组织,其服务的终极目标还是广大的社会群体。我们呼吁企业在创造社会及经济财富的同时,要切实的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尽可能在上班时间上予以人性关怀,毕竟人不是赚钱的机器。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33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