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继去年阿里巴巴马云宣布退休,近日“郭台铭将退休”的新闻,再次将退休和大企业接班人的话题推上舆论热点。据媒体报道,在中国,80%以上的民营企业都以家族企业形式存在。
 
未来十年,近300万家族企业将面临代际传承问题。但胡润百富榜调查发现,近50%甚至更高比例的家族企业二代并不愿意继承父业。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82%的家族企业二代“不愿意、非主动接班”。
 
子承父业这一传统被冷落,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从童年经历来看,父母投身自己的事业,疏于陪伴家庭,这给这些“二代”们的童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让他们对于自己家族的企业缺乏认同感;其次是现有的优渥生活条件让“二代”们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也缺少想要改变现状的决心与毅力。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自身家族企业的现有发展路径已经与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目标出现了偏离。
 
现今面临代际传承问题的企业大多数都是上世纪和本世纪初创立的企业,其中大部分都是传统制造业的代表,例如房地产、珠宝等等。他们的孩子具有先天的教育优势,所以更多接触的是西方的精英教育,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在他们思想中生根发芽。
 
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家族企业因为处于低端产业链,未来并不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更愿意选择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或者更愿意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看好父辈给自己铺好的路,而更倾向于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例如美的创始人何享健的公子何剑锋,他并未进入美的的董事会,而选择自立门户,创立了盈峰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走上了资本运作的道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一选项在这些高知分子心里并不具有优先级。
 
实际上,除了继承者自身的因素以外,从企业未来发展来看,家族企业的“去家族化”也是顺应了企业成长规律。在这个时代,有不少学者从事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他们也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家族企业会沿着家庭式企业——纯家族式企业——准家族式企业——混合家族制企业——公众公司的路径来发展,任何形式的家族企业最终都将演进成公众公司。“餐桌上开董事会”的管理模式会制约企业的未来发展,家族企业内在的管理缺陷一定会成为公司未来发展路上的羁绊,所以,家族式企业必然要走“去家族化”的道路。
 
而这条“去家族化”道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这也是如今不少家族企业正在努力的方向。家族的规模较小,产出领导型人才的概率比从非家族群体招聘的概率要低得多,不少家族企业的继承人并不具备领导能力,例如曾经红极一时,媲美IBM的美国王安电脑,最终就是毁在了其继承人王列手里。
 
因而,为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不少家族式企业开始聘请专业企业管理人来行使经营权,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自身转型作为公司股东来保证自己的所有权,例如美的当前的掌门人方洪波与何享健家族并不具有血缘关系。这就意味着公司的实际管理人需要进行筛选,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家族企业早已建立了一套非常复杂的继承人遴选制度,来保证公司未来掌舵者的能力。
 
最后,窃以为,如今不少“太子爷”不愿意继承自己父亲的家业,是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现象也在宣告着家族企业已经到了需要“去家族化”的时候。那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不让自己的家族“被边缘化”,同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这或许是这些家族企业领导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33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