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3月22日首批已受理企业名单出炉之后,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记者12日从券商人士处获悉,上交所与中国结算于5月12日(周六)组织科创板业务第一次全网测试。5月10日,上交所受理迈得医疗工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科创板上市申请。至此,科创板受理企业达108家,85家的审核状态为“已问询”。
 
欲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其科技含量自然备受瞩目。 最常用的衡量科技含量的指标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据不完全统计,在100家受理企业中,2018年研发投入占比小于10%的有56家,大于30% 的仅有4家,平均下来,科创板受理企业最近三年的研发投入占比为11.7%。于是就有观点认为,研发投入占比的分化,反映了这些企业的科创含量参差不齐。不过也有观点认为,不能单从研发投入占比这一指标来判定企业的科创含量。
 
笔者以为,研发投入占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创类企业的科创含量,但将二者等同则存在诸多不妥之处。研发支出占比只是反映了企业研发支出对当期经营成本的占比,作为一个财务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企业的科创含量。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科创含量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强调科创含量想要的是什么?其实这两个问题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只不过“科技创新能力”很难量化,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指标去衡量,而研发投入占比则是其中用的比较广泛的一个。
 
如果一家科创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比较高,我们至少可以说研发活动对于这家企业比较重要,但是能否就此判定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强呢?显然不能。科技创新能力应当包含两方面内容,与“研发”相对应,一是研究能力,二是开发能力。
 
所谓“研究”,指的是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从事的有计划有创造性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其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而这种知识很有可能为新产品的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或者为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提供技术支持。而“开发”,主要指的是在开始商品生产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一种新产品或工艺的系列活动,包括概念形成、样品设计、产品测试和模型建造等各方面内容。
 
简单说来,“研究”的成果是新知识或新技术,而“开发”的成果则主要是新产品。显然,我们强调科创企业科创含量,其实强调的是科创企业这两方面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专利数量甚至都比研发投入占比更能反映一家科创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学术界对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一些研究表明,前者对后者并不存在明显的直接影响关系,而是通过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这两个中介变量的作用,间接影响技术创新绩效。也就是说,简单的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并不能达到增加技术创新绩效的目的,还应该注重技术创新投入与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配合、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实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目标。
 
此外,企业的行业属性、发展阶段都会对以研发投入占比衡量企业科创含量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比如说在经验驱动型产业,创新知识以隐性知识为主,知识粘性较大,吸收能力的作用较小,因此内部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明显大于科技驱动型产业。
 
比如中国通号,其最近三年研发投入总计达36亿,但是其研发投入占比在20%左右;而微芯生物在过去的十多年累计研发金额还不到4亿元,但是其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60%左右。两者都已进入成熟发展期,但是由于所处行业的差异,其研发投入占比差别巨大。
 
所以,对于科创板而言,强调科创属性,其实强调的是科技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并不能被研发投入占比这个单一指标所完全反映。因此,还需综合各项指标,比如发明专利数量、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数量等等。
 
其实《上市推荐指引》已经给出了六个评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标准,即:企业是否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否拥有高效的研发体系、是否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是否具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和潜力,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是否具备技术成果有效转化为经营成果的条件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显然比单一的研发投入占比指标更能全面而准确地评估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7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