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IPO审核作为纾解上市申请堰塞湖的重要手段,其否决率向来被拟上市的观望企业视为了解近期监管风向的关键数据。据Wind数据库显示,自今年6月份IPO否决率显著上升,在6、7月份期间证监会共审核29家企业的IPO申请,通过率仅为65.5%,远低于前5个月的88.3%,综合否决率也高于往年。
 
否决率上升,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对准上市企业的要求和审查更加严格的客观反映,通过对IPO否决率的调整和针对性的现场检查提高上市审查效率,释放监管讯号,从而稳定资本市场,平衡供求关系,把控上市公司质量。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上市的动机逐步改变,资本市场良性循环的氛围正在形成。在科创板试行注册制IPO审核双轨制运行背景下,资本市场改革红利有效鼓励了企业上市申报,引发新一轮资本市场融资热潮。
 
笔者认为,在相对稳定的上市标准下,否决率的波动或许更多地取决于申报企业的监管预期,也就是说不同阶段拟上市企业的质地和数量共同决定了该时期的IPO核查否决率。在新一轮融资热潮中,市场在期初IPO通过率大幅回升且科创板设立推进的背景下预期监管周期将转入宽松,多项利好政策助力资本市场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以大力推动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尽管在监管和市场的拉锯战中,监管部门会出于平衡市场波动的考虑对申报节奏有所掌控,但最终决定企业能否过会的还是其自身能否达到上市标准、是否存在重大风险。
 
盲目的上市热潮短时间内推动大量企业的IPO申报,参差不齐的企业一涌而上必然会加剧IPO堰塞湖问题,并造成否决率上升。从这个角度来看,否决率上升的背后不是监管部门面对IPO堰塞湖问题的有意纾解,而是市场在预判监管宽松的前提下盲目申报造成的拥堵和卡壳。长期来看,IPO审核从严监管的原则不会轻易松动,否决率居高不下关键在于申报企业的总体质量,是否在经营业绩、发展前景和运行合规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
 
从IPO核查被否和现场检查撤回的企业来看,财务指标并非主要原因,不同企业的审查问题各不相同。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信息披露是否完整、企业运作是否规范、会计处理是否合理等四类问题,成为IPO审核的重点关注内容。多方面严格把关,是监管层从源头净化市场环境的主动作为,以防资本市场改革进程中疏忽大意、监管模糊造成的漏网之鱼。
 
从数据的客观性来说,IPO否决率是经济形势、市场申报和监管政策等多因素的博弈结果。但否决率上升只是表象,真正决定每一家申报企业能否成功过会的是持续盈利能力、企业运行模式和核心竞争力,具体到每家企业的否决原因各有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纯分析否决率来判断监管走向或许略显单薄,因为每家申报企业对于自身而言都是100%,企业在关注监管形势的同时更应对照上市标准的多方面要求不断巩固精进,加强信息披露,完善风险把控。
 
从监管的出发点来看,否决率的波动并不能成为预测监管趋势的衡量指标,而是监管部门在核准制下回归监管本位恪守职责、严防投机的重要体现。科创板试行注册制的双轨制运行并不意味着IPO审核屈从于市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过渡期更要谨防投机炒作,从源头把好入口,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引导资本脱实向虚,维护资本市场生态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科创板燃爆资本市场热情的同时,更要对弄虚作假的侥幸心理谨慎对待,通过从严审核把控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资本市场环境,引导市场良好预期。
 
“春江水暖鸭先知”。否决率的高低或许真的在牵动着每一家迫切需要资本市场融资企业的神经,也在某种程度上与监管趋势存在相关性。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如经济形势的好坏并不决定企业的存亡,否决率的变动也不能阻止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获得资本青睐。窃以为,针对IPO否决率市场不必过分解读,成为经得起监管层和投资者考验的优质企业才是问题的关键。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