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延迟消费偏好下降有助于消费升级。
 
日前,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引发社会关注。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另一组数据:去年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增长近两成;今年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797.43亿元,是9年前的近10倍。有人认为,延迟消费偏好下降,信用卡未偿信贷猛增,意味着中国人不爱存钱、爱花钱了。
 
中国人爱存钱的标签的由来已久,一下子提前消费、借贷消费增多起来,引发一部分人的担忧。不过,笔者认为,中国人爱存钱的确有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的因素,但更多是出于预防性的考量即预防性储蓄,从消费的角度来看,“爱存钱、不爱花钱”对应的是保守的消费观念,在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国人不爱存钱”,爱花钱了,实际上是居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后消费态度的一种积极转变,有助于消费升级,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消费升级的源头,这意味着中国消费升级的开始。
 
实际上,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对爱存钱与花钱这一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就是顶级经济学家对储蓄也持截然不同的看法。奥地利经济学派则认为,储蓄率越高,经济发展越好,强大来自于节俭,简单地说就是储蓄率越高,被拿去贷款(投资)越多;而凯恩斯经济学派则认为,认为经济要需求来拉动,即存钱多了,消费的就少了。
 
不过,从现实经济运行观察来看,并非居民的储蓄越多,就对国家经济发展越有利;而消费驱动型经济总体来说是一种健康的状态。这也是当今主流经济学家们的共识。
 
从中国的经济现实来看,我们大可不必为“中国人不爱存款”感到担忧。我国储蓄率在全球来看,仍然位居前列。这是增幅减少了,但仍是大幅度增长,不至于造成银行储蓄与借贷资金的失衡。实际上,我国高储蓄多年被诟病。储蓄率适度分流有助于化解银行风险,改善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等问题。
 
“爱花钱”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爱花钱”意味着保守的消费态度的转变,背后当然是居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日趋完善之后预防性储蓄需求下降。积极的消费态度不仅是人民群众提高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渠道,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首先就是消费需求。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来看,消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和最终目的;也是下一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马克思早就指出:“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宏观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因此,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模式分成投资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出口驱动型。世界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其经济逐步转入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导的内生型增长模式,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变。十九大报告也把消费确立为“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8283亿元,同比增长8.3%。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1%,连续5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意味着,我国早已进入了消费驱动型经济。显然,数据背后与“爱花钱”的积极消费态度密不可分,“爱花钱”可以说是中国消费升级的源头,更意味着中国消费升级的开始。
 
消费升级本质上就是消费者有意愿同时还有能力去消费那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意愿即不爱存钱、爱花钱了,这源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是消费者在做消费决策时所面临的最大硬约束。
 
所以,近几年消费升级之所以能够快速推进,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快速大幅增长。8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今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5%,比GDP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收入的较快增长对于整体消费有支撑作用。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卡奴”“车奴”等现象的出现,也提示有一部分人的确存在过度消费。窃以为,在居民消费态度转变的过程中,于个人而言,仍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合理安排消费支出;于社会而言,同样需要从制度等安排来平衡好储蓄与消费、过度消费引发社会及金融风险等之间的关系,让“爱花钱”持续服务于消费升级及经济增长。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0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