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9月6日下午5点,中国人民银行公告,自9月16日起,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外,为增加对小微和民营企业的支持,额外对省内经营的商业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根据测算,这次降准释放了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考虑到年内前两次降准,给楼市带来的“小阳春”,市场上不少人将此次降准解读为楼市的“盛宴”。
 
这里需要澄清的两点是,首先,虽然央行放水不可避免会给楼市带来一定利好,但是此次降准目标是稳定经济,而非刺激房地产行业。此次降息是普准加定向的降准,影响的是整体实体经济基本面的宽松和银行资金成本的下降,同时,国家加强了对影子银行、贷款资金流向的限制,贷款利率也成功换锚跟紧LPR,这一系列措施都将意味着此次放水即使利好房地产,也将会只是“小恩小惠”。
 
其次,虽然年内央行历次降准都打着“普降+定向”的标签,但是房地产行业一路“搭顺风车”仍旧让市场产生不少误解,但是需要明白的是根源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不在货币本身。
 
从国家年内频繁的降准动作可以看出,国家逆经济周期调节的压力和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但是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从限购、限贷等行政手段到信贷等融资渠道的全面收紧,国家对房地产“不松绑”的态度也是一目了然,本质上来讲稳经济和紧房产两者并不矛盾,因此对政策曲解事实上来源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低效和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比马龙效应”。
 
所谓的“比马龙效应”,还是源于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投资者心理”,虽然国家方面一直强调“房住不炒的定位”,但是房价的高速上涨让投资者“一夜暴富”不是梦,房子成为房价暴涨时代家庭财富的新象征,即使国家正在积极的调控,但是住房从“投资”属性向“居住”属性的回归,仍旧需要一个过渡期。
 
而政策传导机制的低效则是此次采用“降准”而未直接提及“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理论上来讲,降息比降准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加直接更加有效,但目前并未采用“降准”计划,主要原因在于,利率政策从宽泛化到细致化利率结构调整准备并未完善,因此参考LPR的贷款机制,对于利率传导机制的修正效果仍具有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国家货币政策的是符合三元悖论的,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和资本的自由流通不能同时实现,考虑到目前经济环境下汇率稳定的压力,准备金率工具相较于降准而言是更为中兴的冲销工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MLF利率等政策利率的调整的完成,参考LPR的贷款机制将会被逐渐提上日程,作为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新兴市场化工具。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从目前现有城市银行的报价看,房贷利率在LPR改革后下降的可能性也不大,或将保持稳定或略有上升。
 
不得不提的是,不论是畅通利率传导机制还是严控楼市融资,影子银行都是一大隐形杀手,其加剧了经济波动与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增加房地产行业的不确定性,但是,如果货币政策所牵扯到的利率政策能够盯紧真实房价,配合一定的行政手段,借助之前的利率换锚等条件,充分发挥金融加速器机制,那么将会有效降低经济波动和福利损失。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33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