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家统计局10月18日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977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三季度增长6.0%。
 
我们怎么来看待这一份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成绩单”呢?应该说,单从GDP增速来看,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目标6.0%—6.5%范围内,估计第四季度GDP增速会提升,完成全年目标没有多大问题。
 
不过,数量的增长只是经济的一个维度,尤其是高质量发展,有时候比数量更为重要。GDP增速受房地产调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并不能完全反应一个国家的真实经济发展状况。实际上,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亮点颇多,比如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等方面表现亮眼,尤其是工业投资等,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培育了新动能。
 
工业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骨骼”,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工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即便在今天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或者说是压舱石。我国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呈现出平稳运行态势,虽然仍在中低速区间运行,但是已经显示出探底回升的趋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比8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
 
最值得关注的是,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快于整体制造业发展。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1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4.1%,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同时在投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6%,增速比全部投资快7.2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8%,增速比全部投资快8.4个百分点。
 
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意味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国制造业正在告别以环境资源、劳动力为特征的规模化增长,而是转换到寻求创新驱动、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增长模式。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不仅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高新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高于全部投资8.4个百分点,相信今天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一定会在未来转换成经济增长。中国制造业仍处于艰难的转型升级周期,而通过高新技术的扩散带动作用,让我们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近年来,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贸、制造业转型升级期间“换挡期”所留下经济增长和就业等方面缺口。今年也是如此,前三季度,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9%、5.6%和7.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4%,较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4.2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良好。
 
从产业演进规律来看,“服务经济”是国家现代化和经济高级化的标志。产业发展的历史顺序是由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这是产业成长和供给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从2016年开始,服务业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保就业、保民生”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也是我国GDP增速下滑,但保持了较多就业的根本所在。
 
消费一方面是一个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的晴雨表。我国今年消费提示,内部需求强劲有力。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同比增长8.2%,增幅大于投资和出口。其中,服务消费占比为50.6%,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消费升级成效显著,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较快,网上零售规模持续扩大,同比增长达16.8%。
 
消费动力从根本上来讲,必然来源于老百姓的口袋,就业和居民收入是最直接的影响因子,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8.8%,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今年就业好于预期,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就业目标,调查失业率低于5%,是近三年来首次低于5%。
 
因此,从今年前三个季度经济运行的“成绩单”来看,GDP增速在预期范围内,工业探底回升,高技术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服务投资等积极因素正在积累,服务业、就业、消费等宏观经济最重要的“考试点”还是不错的,我们对今年中国全年经济保持基本警惕的同时,也不必悲观,只要积极做好第四季度稳定工业预期等稳经济增长工作,全年经济任务就能确保完成。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0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