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11日,2019中国国际数字博览会在河北石家庄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名义增长20.9%,占GDP比重为34.8%。而移动支付作为数字经济中的一个突出代表,近些年发展十分迅猛。数据显示,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超过5.7亿,移动支付规模超过200万亿,全球排名第一。
 
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首先,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大大降低了支付的门槛。不论是购买价格高至几万元的大件物品,还是在街头巷尾购买低至几块钱的小吃,消费者只要掏出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这无疑使得支付行为更容易发生,进而促进了消费。
 
其次,与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行为所带来的“支付疼痛”更为轻微。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支付或预期支付金钱相关的享乐过程中会产生直接、立即的不愉悦体验,这种关于支付的潜在负面影响的即时情绪信号,会对消费者过度的即时放纵产生抑制作用。与现金支付相比,移动支付的支付透明度显著降低,即更不容易让人联想起财富减少,从而大大降低了支付疼痛,在无形中促进了消费。
 
而从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来看,移动支付促进消费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关于用户消费习惯的数据大量积累,从而平台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进而精准营销;同时,这些数据反馈到B端,也能让产品和服务的制造和提供商更及时而准确地感知到用户的需求变化,从而调整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大大增加了用户的消费欲望。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质量消费到感性消费的升级过程中,感性消费的典型特征就是,在面临功能和品质相近的不同品牌商品时,消费者会追求最能表现自己个性和价值的商品,并且越来越看重感性的情绪体验。移动支付的出现,给了消费者更丰富的表达自己消费偏好的途径,从而也让商家更容易感知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质量。
 
如此,C端和B端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一边是需求侧的消费升级,一边是供给侧的制造升级,两者良性互动的结果就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根据相关的消费理论,收入的增加往往能带来消费的增加。在此过程中,移动支付发挥着重要的催化剂功能。
 
其二是移动支付促进了普惠金融,进而促进了消费。10月11日,“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发布的最新研究显示,移动支付有助于释放中低收入家庭消费潜力,促进中等收入家庭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数据显示,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得消费增长22.10%,城市地区为12.97%;在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使得恩格尔系数降低2.28%,城市地区为1.20%。相对于城市地区,移动支付对农村家庭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
 
在农村等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金融服务很难触及,金融产品的发达程度也远不及城市,金融抑制现象比较严重。而移动支付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支付需求,进而带动消费金融等服务的普及,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得以释放。
 
最近几年下沉市场的爆发也充分反映了我国消费升级的可持续性,也反映了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居民其实也具备很强的消费能力。支付手段的不发达以及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这一群体消费潜力的释放。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电商巨头纷纷布局下沉市场,物流等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下沉市场消费的爆发。
 
所以说,移动支付通过降低支付门槛、推动消费升级、提供普惠金融等途径,极大地刺激了居民消费,是促进消费的重要催化剂。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