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3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制造业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要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制造业稳增长。会议明确了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四大措施:一要推进改革创新,二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三要扩大制造业开放,四要深挖内需潜力。
 
可以看到,改革创新依旧被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会议提到,改革创新主要在于两点,其一是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其二是建立金融支持制造业相关机制。两项改革直面制造业痛点所在。
 
首先对于营商环境而言,虽然我国国际排名稳步前行,但实际上,营商环境仅仅将中国部分城市纳入计算体系,因此,其指标看似很高,但也仅是反应一线城市的营商环境现状,放眼全国来看,营商环境要走的路还很远。营商环境的改善是降低制造业制度成本的做法,再加上不断推行的减税降费,可以有效的清楚制造业发展的制度障碍。除此之外,改革中还提到关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做法,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六成,电价成本在企业总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在2.8%左右,不同行业差异较大,在采矿业、化工、金属冶炼等行业,电价占的成本在4%~9%之间,高成本存在的同时还存在着社会产电的过剩。因此,市场化交易必然会导致“降电价”,如此一来,一方面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同时也更有利于均衡用电的实现。
 
不可否认营商环境以及电力市场化交易对于制造业企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更令笔者关注的是后一项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改革。会议提到,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更多向制造业倾斜。
 
可以发现,这与第一项改革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一方面输送企业资金。本次改革对于中小企业有着明显的倾向,不过实属正常,中国制造业中90%为民营企业,这其中又有较大一部分为中小企业。本次支持政策方面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开拓创新,而是扩大渠道。
 
创新方面,由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信用存在差距,银行对于制造业的企业支持是存在明显偏心现象的,因此,最关键的创新应在于对于信用考核的创新。近年来,不少银行推出税贷结合,即通过与税务系统的联合,更为准确地刻画企业的信用画像,从而筛选优质的贷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解决了信用问题,也变相解决了市场贷款意愿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建立外部信用担保组织也是极为重要的,之前,在这个方面政府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政府在担保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寻租与隐性负债问题,因此鼓励第三方组织的发展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制造业发展,也是帮助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有效做法。
 
扩大渠道方面,当前制造业外源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从当前的发展来看,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量最高且占比稳定,股权融资近年来增速提升,债券融资和其它融资是最后选项。为进一步支持制造业融资,鼓励银行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必不可少,差异化信贷政策意味着市场化信贷体系,一方面降低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鼓励企业增信建设。其次是增加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贷款投向适度向制造业倾斜,鼓励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更多地向制造业倾斜,制造业资金周转期普遍较长,因此中长期贷款对于企业发展非常关键,相应的,一定要大力发展股权、债券等长期融资方式。去年,股权融资市场,制造业仍是大头,并且科创板制造业融资占整体的70%左右,随着注册制的逐步完善,笔者相信股权融资将成为制造业发展重要的资金来源。
 
制造业是一国之经济支柱,也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解决制造业融资问题,应发挥市场决定性地力量,但需要主义的是,各地政府的角色也不容忽视,在市场化改革前期,还应做出适当的引导,例如牵头上市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融资公司等设立制造业特色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优质的民营企业不断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推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融资能力等。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33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