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文章是在2020中国经济趋势年会上的发言。
 
今天上午很多重量级嘉宾都涉及到了数字经济。实际上十九大四中全会把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写进报告,此外,人工智能和区块链也先后被列入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学习,所以,对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上午讲了很详细了,我觉得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有三个特点,我简单补充一下:
 
一、 中国数字经济正在快速崛起。
 
其一,从全球的视野看,毕马威发布了一个2018年全球数字经济报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标排第二、美国排第一,其中数字消费者指数排第一,数字科研和产业生态排第二,所以我们在这块发展还是很迅速的,当然确实有一些卡脖子的技术还有待突破,但整体实力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快速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从国民经济比重的角度来看, 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34.8%。据有关机构测算,近3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达20%。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9%,同比上升12.9个百分点,超越部分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力量。预计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大约在35万亿元。
 
我在这里想介绍数字经济的构成,大家熟知的互联网和信息产业只是其中一部分,这是数字经济的基础部分,实际上只占了20%左右,2018年大约是6.4万亿,更大的是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产业数字化2018年大数是25万亿,约占80%左右,所以这块增长的空间非常大。
 
二、产业在加速融合、突破,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后,边界模糊并突破,最典型的就是"三新"经济。大家看到共享单车、外卖和生活相关联的东西感受的深一点,实际上工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我们在这块走的还是比较强的,尤其像深圳、广州和东莞这一带,以及长三角,这是我们大头,数字经济的大头实际上是产业数字化,这是提高社会生产率的蓝海,传统的钢铁企业也在数字化走得很前,这也是中央把数字经济提到了很高的高度的原因所在,我们看重的不只是数字产业,更重要的是它对传统产业的赋能。
 
三、我国数字经济还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当前,数字经济的很多关键技术正在突破和大规模应用。我有一个观点,数字经济的进步可能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快、来得早,整个来说可能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中长期的增长动力,而不是近期的,未来可能整个都会发生大的变革。
 
第二个问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如何融合。
 
我从发两个方面:
 
一个是宏观的角度
 
一 、做好顶层设计,以社会制度的创新和规则完善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创新经济学一直认为,实际上最重要的创新来自于社会治理的产业,而不是技术变迁所带来的创新。实际上有一个最形象的比喻,最伟大的发明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因为时钟改变了很多社会规则,所以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对这方面我们也走访了一些企业,比如,接下来在座嘉宾可能还会谈到了大数据,我前段时间参加大数据合规的论坛,才发现我们在这块的企业走的是很前的,甚至也进入了技术与规则的“无人区”。现在讲国际贸易也好、品牌也好,可能不仅仅是品牌或者产品与服务,还涉及的数字资产的流动。比如小米包括华为在内的跨国企业必然涉及到数据的跨境流动,对数据安全,美国和欧洲又实行长臂管辖,因此,这对我们高质量发展有很大的障碍。甚至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巨头企业都在讲,他们在数据上面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类似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下大力度去推,尤其是法律和规则保驾护航。
 
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国家在数字经济中没有法律与规则,实际上规则有很多,包括法律法规,但我们有一个特点是比较散、比较乱,我建议数字经济发展借鉴美国,美国在商务部下面成立了一个数字经济咨询委员会,而我们国家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可能还需要成立更高级别的,甚至可以到国务院层面,无论是叫咨询委员会也好、协调委员会也好的机构,这个很有必要,例如跨国的数据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企业能做的,还是要加快基础设施制度的推进。我们走访的时候发现,产业已经远远走在了规则制度的前面,再不做就会拖我们数字经济迅速发展的后腿。
 
二、构建数字经济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生态圈,推动重点技术与产业创新的融合。一是重点发展数字技术核心企业,注重构建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生态圈,形成核心企业、研发、科技金融的良性循环、互动提升的综合体。二是夯实数字技术基础如5G,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注重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三是补齐短板,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等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构成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四是注重发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媒介即中介组织及技术。例如数字赋能金融、赋能信用等,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散还是有一定的独特作用。
 
第三,着力打破数据和信息孤岛,抓好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融合的底层基础。数字经济底层就是数据,包括区块链也好,这是最核心的,甚至是基础性前提条件。企业之间,我们所知道的比如说移动运营商,或者几大银行、电网都有大量的数据,这是很重要的资产,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比如说在建行等数字资源丰富的机构,实现底层数据隐私管控、应用层加密等。从而实现数字资产化,可交易性。
 
政府公共的数据,据我所知,我国数据分散在各个部委机关,甚至我们连各部委的数据都没打通,我们还是要率先打通,只有数字“高速公路”建立起来的时候,对于实体经济也好,或者数字产业本身的企业也好,才能在数字“高速公路”上跑起来。
 
最后,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来实现数字经济的公共品、公共服务供给。我非常赞同我在几年前听的,是经济日报社孙老师的观点,当时他讲的时候,我国普及法律的常识已经普及的很完善了,但现在亟需普及的是市场经济理念。我非常认可这个观点,十九大把市场配置资源提高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各级政府部门在供给数字经济的公共品的时候公共品就是要按市场规律配置,但往往有时候出现了偏差。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共享单车是好的东西,但要按照市场规则来管制。其实我很早的时候就呼吁对共享单车的押金进行类金融管理,押100、200,虽然这对消费者承受不大,但实际上带来了一个很坏的市场激励,就是我们用别人的钱发展市场,“崽卖爷田不心疼”,这样必然会产生泡沫,最终会做坏一个新的产业。假如是投资者自己的钱,泡沫再大、泡沫怎么破灭都是应该的,这是需要市场要付出的代价,两者存在本质区别。以后还是理清这些边界。
 
第二个方面就是从企业的角度。
 
未来无论是实体经济也好、实体企业也好,创新就是三个路径:第一个路径是核心技术创新、技术层面创新;第二是制造业的服务创新;第三是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创新几乎可以涵盖技术与服务创新。比如在生产流程可以通过数字技术优化生产环节。有一个数据显示,江苏一家光伏企业利用工业大脑,把内部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优化,每年节约了上亿生产成本,这块要重视起来。
 
首先,我在这里呼吁。实体经济、实体企业要提高认识,数字经济不只是经济的补充和融合,应该来说肯定会从底层深刻改变每一个产业,并必将重塑经济新图景、产业新图景。我在深圳看过一个叫安印科技的公司,他们是做电子印章数字化的,这让我很吃惊,本来认为刻公章这个毫不起眼的产业,也在做数字化,这意味着数字化之后,传统的街边刻章行业就会会发生颠覆性改变。因此,如果实体不改变,可能自己就会被改变。因此,实体经济或企业必须以数字技术对自己的企业进行价值链重构、供应链管理,否则实体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就无从谈起。
 
其次,从实体企业本身来看,创新的目的主要有三种: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者开发出新的产品。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以上三个目标。
 
1.通过对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工业互联网对企业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例如,一家江苏的光伏企业,通过工业大脑分析上千个参数,来优化光伏切片的精密工艺。其结果是提高了该企业1%的良品率,为企业节约了上亿元成本。
 
2.数字经济推动“新制造”出现,从而给消费者提供和更加个性化的产品,提高了用户体验。新制造的革命性在于,不再以制造端的生产力需求为起点,而是将用户端价值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出发点。不同于传统工业价值链从生产端向消费端、上游向下游推动的模式,而是从客户端的价值需求出发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作为整个产业链的共同目标,进而使各个环节实现协同优化。总而言之,传统制造的目的是提高产能,新制造致力于产消和谐。
 
3.数字经济催生很多新产品。新制造以物联网为主要技术基础,以数据为主要供给能源,以柔性化的只能制造为主要特征。例如,在产品中加入传感器之后,消费者每次使用产品的相关信息就可以被上传至云端,大量信息汇聚在云端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有助于厂家开发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最后,实体经济要重视企业数字资产。过去,我们的实体经济企业往往重视的是销售资产或者其他生产资产,而在今天任何一个东西都伴随着数据,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公司的销售数据,尤其消费数据它会带来消费者画像,可以让你进行产品创新和整个链条上创新。还有数字合规,数字不合规授权,就不是企业的合法资产。在欧洲,据说有些客人住酒店都会签署一份隐私协议,就是数据可以用于消费者服务,这是符合数据安全及个人隐私通行原则的,我们国内绝大多数实体企业可能没有做这块,把一个产品卖就卖了,我觉得未来实体经济融合一定要把这样的基础性的工作做好。
 
数字经济是个很大的话题,时间关系,我罗罗嗦嗦介绍这么多,谢谢。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0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