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月15日,上海市金融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显示,上海将推出金融科技孵化、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措施,在五年内建成国际金融科技中心。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上海市政府指导,蚂蚁金服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主办的全球最大金融科技盛会“外滩大会”也将永久落户上海。今年4月23日,首届“外滩大会”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召开,为期三天。
 
金融科技是我国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此次《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发布,一方面,预示着上海朝着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又迈出了坚实、重大一步,意味着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另一方面,“外滩大会”是继谷歌IO大会、亚马逊AWS大会、苹果WWC大会以及阿里巴巴云栖大会后又一大全球顶级科技大会,也是全球最高级别的金融科技大会。因此,“外滩大会”永久落户上海,其外溢作用也不只是局限于上海市。若上升到国家层面来看,承办全球最大金融科技盛会,将有助于加快培育世界级金融科技企业,形成更具规模的金融科技企业群,更是增强国家层面行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通过科技赋能传统金融诞生的金融科技(FinTech)逐渐成为现代金融的新业态,并由于其具有对传统金融产生颠覆性改变的能力,金融科技从一兴起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建设上海金融科技中心也是增强我国金融科技发展乃至话语权的需要。
 
上海市打造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直是国家重大金融战略,而金融科技是现代金融的最重要的着力点,从国家金融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必然会加快培育世界级金融科技企业,从而优化人才等要素配置,形成金融科技产业聚集,有利于打造金融科技“中国军团”优势,增添大国金融博弈筹码。从企业创新角度看,金融科技依托业务场景和用户资源,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推进信息挖掘、数据分析与业务创新,将会形成更多的价值增长点,进而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就我国而言,早在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便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两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又于2019年8月22日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并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同年十月,央行上海总部发布指导意见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
 
事实上,我国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在世界居领先地位。中国和印度的消费者金融科技采纳率同为87%,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4%;全球中小企业金融科技采纳率为25%;中国的中小企业金融科技采纳率为61%,位居首位,其次是美国,为23%。众所周知,我国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也是处于领先位置,央行行长易纲称中国移动支付的业务量、处理效率、覆盖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支付宝拥10亿活跃用户,其中海外有3亿用户。这些用户数量证明了中国消费者在使用金融科技方面的领先速度。
 
当然,这并不是中央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所出台的全部措施,但的确显示了国家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视,作为现代金融的发展的趋势,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金融科技将在金融新业态的构建中扮演核心角色,助力金融服务实体,而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金融科技兴起所带来的普惠金融效应则更加直接的改变着人民的生活。
 
根据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金融结构具有决定传统金融发展的力量,在我国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结构体系中,各银行间的相互竞争降低了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出现,为传统金融业态中难以解决的信息不对成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丰富与改进了传统金融的功能,让金融服务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站在供给角度,金融科技的发展有效降低了普惠金融在供给端的准入壁垒,使普惠金融的服务面得到扩大。
 
具体而言,普惠金融最关注的群体是中小企业与低收入者,然而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即便我国已经致力于大力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与低收入人群信用数据缺失,抵押资产不足,商业银行无法对其进行评估,而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技术能够有效起到对该群体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以及处理的作用,提高商业银行甄别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扩大了普惠金融的服务面,使商业银行得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对中小企业以及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
 
实际上,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等金融服务上,有着独特作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网商银行及前身阿里小贷累计为约2000万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者提供了超过4万亿元经营性贷款。而且,网商银行一直坚持给小企业提供纯信用、无抵押的贷款,网商银行用技术积累小微企业们的信用,每100个贷款客户中,都有99个可以按时还款。我们通过实际的案例可以证明,金融科技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散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另外,对于普通用户,商业银运用金融科技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整合,扩宽金融服务的内容,以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的种类,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缩短用户与金融的距离,让金融更好的服务民生。
 
站在需求角度,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样也减少了需求端触达金融的障碍,使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充分得到显现。
 
传统金融模式模式下,金融服务供需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平等,且不说获取服务的门槛较高使部分中小企业、低收入人群的需求难以满足,其繁琐的手续和复杂的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劝退”了老年人与低文化群体。而在金融科技赋能下的新型数字普惠金融能够较为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逐渐消除“数字鸿沟”,还能以简化金融服务流程、拓展金融服务内容等方式为金融服务需求者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
 
科技是发展的内生动力,金融科技的发展助推金融新业态的产生,让金融的内涵更加丰富、金融的未来更加广阔。支持实体、普惠民生,既是金融发展的目标,亦是金融发展的意义,民生是发展之根本,金融科技的兴起实实在在推动了普惠金融发展,也让人们更加有理由相信,普惠金融能真正惠万家。窃以为,建设上海金融科技并由此促进我国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从而增强我国金融科技在全球的话语权,这是值得期待的。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