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又是一年双十一,又是一轮“剁手”买买买。铺天盖地的促销套路扑面而来,消保委最近发文提示消费者小心各种双十一促销套路,并对双十一的套路进行了罗列。包括:直播带货槽点多、优惠活动水分多、商品质量问题多、售后服务诟病多、订单合同违约多、促销广告骚扰多。
 
该说的套路,消保委都说了,但是为什么年年说,年年依旧套路多。在消费者保护上,我们需要行得更远,做得更多。不能让双十一的反套路战场上,只有消费者自己孤身作战。而对于商家,需要拿出更多的诚意,让商品具备实实在在的性价比,这是为了消费者,也是为了商家自身的品牌着想。
 
商家应该帮助消费者化繁为简
 
双十一的优惠活动为什么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商家怕透明的价格信息导致同质商家之间的价格战,方便的比价很容易让用户排除性价比低的商品,从而降低商家利润。另一方面,考虑到顾客中有一部分“价格不敏感人士”,商家认为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更高利润。
 
于是,双十一优惠活动设计一年比一年复杂,无论是预付定金的玩法,还是先涨价后降价,还是各种限制用途、限制额度的优惠券使用,还有满减,期限优惠等等。往往是顾客很累,商家也很累。增加了双方的时间和成本。而互联网技术发展,或者说电商发展的本质应该是去除这些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成本的方式违背了技术发展大方向。由于商家复杂的优惠促销手法,互联网技术进步没有为大家带来福利,减少中间交易成本,却生生养活了刷单行业、第三方比价网站等很多产业。于是,商家一边生产“矛”,一边生产“盾”。一边越搞越复杂,一边还要给这些附加产业“充值”。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才是提供价值,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无意义的“消耗”。商家要看到,有很多品牌借助稳定的性价比预期获得市场,价格透明是大势所趋。且很多国际品牌通过维护价格的统一性来维护品牌调性。
 
数据商应该保护个人信息
 
谷歌和脸书在国外因为隐私被起诉,并承受了巨额罚款。随着社会发展,个人信息隐私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而一到大促期间,手机上、网络上就会收到各种广告促销信息,有的甚至能够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推送,即使消费者并没有购物的打算,也难以逃脱这些广告的轮番“轰炸”,让人“不堪其扰”“防不胜防”。
 
商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已经侵犯了用户的隐私,触犯了法律。而另一个层面,对于品牌本身,信息推送有礼有节非常重要,错误甚至烦人的推送方式,往往会让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而对于信息保护,呼吁有关部门尤其是电信运营商加强监管。也要提醒物流企业保护快递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总感觉我们是透明人,一直在裸奔,每一个普通人每天都会遭遇各种骚扰电话。实名制后,我们需要更加广泛的防骚扰和隐私保护机制。
消费者当自强
 
消费者分价格敏感和价格不敏感两类。这是一个自然分类。很多人不在意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买到假冒伪劣自认倒霉。不要怕麻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消费者保护也需要消费者自身发力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有商家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画像,用质量敏感度对消费者进行定性分析,发货的时候会专门区别对待。在大数据时代,这是存在的,不要认为这是科幻片桥段。对于自己利益的维护,是对商家最佳的震慑,而这种震慑并不只是为了个人,一定程度上,这种由消费者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监督才是规范市场的主要手段。
 
双十一促销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发力。
 
对于商品,好的商品要承认他是好的,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生产销售商品的商家需要得到社会的鼓励。从大环境看,中国制造业很强,但是中国的品牌还不够响亮,要更多的鼓励国产品牌在品质上下功夫,而不是在促销上设置更多的套路。饥饿营销,促销套路都是不可持续的品牌发展模式。一分钱一分货,童叟无欺才能铸就百年老号。双十一促销乱象,既要商家为品牌做更多,简化掉繁复的套路,也需要监管者,比如消协,媒体,也需要物流企业保护物流中传递的个人信息,也需要通信运营商发力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也需要消费者有维护自身权利的自觉。所以,美好在于共治,独步不成林,一人不为众。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