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1年开年多地疫情警报重响,让在风雨飘摇中挣扎了一年的广大小店经营者更为焦虑。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1月,我国共吊销注销个体户、个转企等主体301万家。即便排除流动摊贩、网店,其中小店、店铺倒闭数量仍然有上百万。
 
小店,就好像城市的毛细血管,是“人间烟火”也是“谋生之路”。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曾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城市,杂货店主打开窗户,裁缝打开窗给花草浇水,爱尔兰人在威士忌酒馆晃荡,城市到处都是七拐八扭的街道,而正是这些街道赋予了城市空间感的乐趣。我国同样如此,正是一排排的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和柴米油盐,粮油酱醋小店才构成了这城市的人情味和烟火气。而且,“小店”背后还往往决定着一家人的生计。根据2019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一家个体工商户可带动2.37个人就业,很多家庭的全部收入都依赖于小店的营收,生意不佳甚至关闭的小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苦苦挣扎。
 
“艰难”或许是这些“小店”们2020年的缩影。一个重要原因是,突如其来的疫情限制了人们的出行,影响了小店经济的获客能力。当然,无须讳言,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既为一部分数字化转型快的小店经济大幅提升了获客等生存能力,同时也给一些传统落后、墨守成规的小店带来了致命的冲击。
 
为了拉一把深陷泥淖中的“小店”,国家有关部门和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多项政策,旨在恢复小店经济活力,解决小店经济的燃眉之急。2020年7月,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动行动的通知》,从加强组织领导、放款准入条件、降低经营成本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打造具有本地产业特点、行之有效的小店经济发展方式。北京发布了《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便民商业设施项目管理规定(试行)》,该规定指出,类似早餐店等五类便民商业项目可申请最高50%的投资资金支持等等。国家政策高屋建瓴,地方规定细致入微,一个完整的小店经济帮扶制度框架正在逐步形成。
 
笔者认为,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高效帮扶“小店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首先,要突出小店经济的特色,分类打造区别性较强,差异化较大,有独特竞争力的“四店”形态。
 
小店经济的发展成熟绝不是越来越趋同,而是细分种类越来越多,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也是之后我们需要分类重点打造的四个细分领域,包括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品牌小店,有丰富历史底蕴的非遗传统老店,以便捷低价为特色的便民小店和以娱乐活力为代表的夜经济小店。四种类型各有特色,各自的比较优势也体现在其中,只有让小店能够差异化的满足人们多样的需求,形成错位竞争,才能不断的挖掘小店经济的市场潜力,丰富与完善小店的市场结构。这实际上也包含了各地在对小店进行扶持培育的时候,也可以寻求符合自己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门类进行重点支持,比如北京有一大批饱受市场赞誉的非遗传统老店,例如门钉肉饼等等,他们都是值得政府帮扶,进而做大做强的小店标的。
 
其次,提升小店经济数字化生存能力,尤其要注重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当前,小店经济处于传统经济与数字经济转换期,有关部门应该引导小店经济加快数字化转型,迎接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从微观层面来看,小店自身也需要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实现营销二元化的转变,此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巨头的力量为传统小店建立线上渠道,包括公众号宣传、社交平台获客吸引流量、供货数字化管理等。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应该为小店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小店经济无法自身单独构建数字能力,必须融入到大的平台,而这个时候如何防止“店大欺客””,即大平台利用数据等优势,对消费者及商店形成两头吃的垄断局面。在数字经济时代,以反垄断、反不公平竞争的角度来维护小店经济的公平市场秩序尤为关键。
 
再次,打造适合小店经济集聚式发展的生态圈,降低小店的营运成本,提高获客能力。单个小店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因此,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让众多类型相似,品类互补的小店在特定的区域聚集在一起,培育特色步行街、特色商业圈,从而增加知名度,形成片状连带性的发展,这样就可以显著提高小店的获客能力。政府要从宏观层面予以规划引导,避免让小店经济“自生自灭””“、”“散养”等情况。
 
第四,改革金融市场,促进普惠金融市场的形成,让小店经济更多地得到金融的支持。全球普惠金融实践证明,拦在小店经济融资面前的并不是其可信度的问题,而是技术发展水平的问题,经过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对小店金融风险识别等风险控制措施之后,中国小店的守信率高达98%。所以,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的广泛应用,通过金融改革来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让小店经济有更多机会更多得到普惠金融,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小店信贷可得率,以贴息等市场化手段和数字金融技术、监管部门政策引导等,引导资金为有竞争力的小店纾困解难。
 
当然,政府有关部门也需要围绕小店经济,打造多元共治的新社会治理模式。这一点可以借鉴在“小店经济、地摊经济”方面颇有建树的新加坡的宝贵经验。新加坡致力于打造“邻里中心”,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法定机构组织、民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机制,实现了三方的良性互动,在社区建立的小店均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和配套设施支持,得到了较为科学的规划设计。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地方政府在探索属于自己的小店经济发展之路时作为参考。
 
最后,小店自身也应当需求属于自己的自救之路。比如为自己的小店附加“文化基因”,在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自己的产品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前一段爆火的北京“创可贴8”文化小店,它就将英国文化和老北京文化融合在一起,用新北京元素给自己的文创产品打上了独特的标签。
 
综上,窃以为,小店经济就像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上面关联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中间散发着城市独有的烟火气,下面连接着一户户、一家家的日常生活与家庭收入,未来,我们需要从提高小店差异化竞争点、打造区域小店生态等角度入手,多角度帮扶小店经济走出阴霾,让小店经济真正“小而美”。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0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