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代表党中央祝全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

老年人,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占比越来越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比达18.70%。且“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2017年发布的“彭博夕阳指数”也曾指出,中国在全球人口老龄化风险最严重的国家中名列第五,平均每3.5名在职人员承担一位退休者的养老金。

在这种情况下,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数字经济新业态能够帮助社会建立一个积极的老龄观。

年纪的增长绝不意味着离经济社会越来越远。数字技术的发展让移动终端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人工智能可以更好地识别老年人的需求,并通过数字设备提供服务,比如许多老年人已经开始熟练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网上购物、完成社保登记等等。孤独也是影响老年人身心状态的重要因素,数字经济相关模式比如一些老年人社交平台,基于社交软件老年人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进行团体化的活动,比如老年旅行团、广场舞团等等。

数字经济模式,让养老不再是单纯的“事业”,更是一个“产业”。

虽然庞大的老年人口为劳动力供给、社保体系等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另一面它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自从2018年7月国常会李克强总理要求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多项事项开始,养老行业开始逐步向市场打开,但目前数据显示,居家养老仍然占据所有养老模式的90%,这意味着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可观。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曾预测,中国的养老产业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22万亿元。

当上世纪的单位式养老成为过去式,当人们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养老事业和产业的边界就变得越来越模糊。计划经济时代,养老问题是完全交由体制来解决的,当引入市场经济,人们与体制的硬性挂钩被打破,养老的公共服务与市场机制的边界逐步消失,仅仅依靠政府已经很难满足庞大和差异化的养老需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满足差异化的养老需求,已经成为养老领域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包括更丰富的商业养老保险,公共与市场并存的养老院建设体系,企业辅助的社区养老新模式等等,都是这条道路上有益的探索。

除此以外,数字经济手段也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水平。比如许多企业都开始探索“智能+养老”的新模式,提供了一系列可执行的案例。比如武汉武昌区社会福利院与企业联合开发的人工智能老年看护应用案例,通过设置智能养老床位、无接触智能看护设备等实时监控老人的体动状态、心率等,及时根据数据提供相应的服务,显著降低看护风险,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安全指数。

综上,窃以为,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当老年人规模、养老服务需求与社会劳动力增长减缓、政府财政压力增加形成矛盾之时,数字经济新业态为其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式,用市场化的方式将养老从“事业”变为“‘产业”和“事业”相结合,聚集全社会多主体的力量来共同帮助老年人提升生活水平,享受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红利。

作者宁静系南方医科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博士;盘和林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