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制定,明确“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金融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早之前,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银发〔2017〕115号),明确提出了“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这一时期,政府部门发布金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37项,市场自主公开金融团体标准47项、企业标准4307项。标准化发展规划的出台对于我国金融行业平稳有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应该注意到,每个时期的金融标准化工作应对的问题有所差别,“十三五”时期,金融标准化主要为应对大量的金融创新。一些金融行业的新鲜玩法,极大地增加了行业内部风险集聚的可能性,靠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行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大,内部从业者的优势地位愈发明显,多数产品、业务以非标来定义,获取大量利益的同时有效的规避了监管,这不仅偏离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初衷,同时也为金融风险的爆发埋下了种子。金融标准化通过建立新型金融业标准体系,将金融新模式、新业态纳入基础的标准框架之下,大大增加了金融行业的稳定性。

过去多年,金融标准化的成果非常的显著。《规划》中提到,标准在金融治理中的基础性制度地位基本确立;“金融标准、为民利企”的价值效应全面显现;金融标准应用实施的方式手段不断创新;金融标准化双向开放取得重要突破;金融标准化基础建设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标准化是金融管理的重要抓手

 

《规划》明确七个方面的重点。第一便是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加速,我国局部金融风险多发,p2p暴雷,共享单车欠款,长租公寓风险,民营地产资金链紧张,虽然没有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从根源上来讲,这些风险的出现,都是源于具有金融属性的业务运营模式没有纳入到有效的监管体系内。《规划》中提到要完善金融风险检测和预警标准,提高金融风险防控水平,这既要求标准在监管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标准的包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简单盯着传统金融业务模式。

金融管理第二个重要任务是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这条规划具有重要的地位,统计标准涉及到可比性问题,当前国内存在多套统计标准,这不仅导致业界的经营和沟通成本显著上升,同时也让很多研究缺乏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业界学界根据各自的诉求,都有各自的一套统计体系,标准缺位下,市场对于标准制定权的争夺异常的激烈,虽然竞争有助于提高标准的合理性,但基础性标准的缺位造成很多前期工作成本剧增,严重阻碍业界和学界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以统计标准制定为契机,能够有效引导各行各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范性的调整,推动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这一部分还提到要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以及加强标准对金融监管的支持,全面地对标准支持金融管理提出了要求。

 

标准化助力金融生态发展

 

标准化助力金融生态发展是本次《规划》中的亮点,此处提到了三点当前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挑战,一是金融科技的概念问题,二是数据要素的标准问题,三是数字货币的发展问题。

首先,该部分第一条提到要稳步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建设,其中明确提到“坚持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隔离,厘清科技服务与金融业务边界,防范借科技名义违法违规从事金融业务。”。金融行业作为经营信息的行业,数字技术对其的赋能作用尤为明显,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加持下,金融行业发展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智能设备的发展减少了银行对员工的需求,智能投顾带来更便捷高效的银行服务等。但科技是把双刃剑,金融行业对于利润的追求也催生了违规利用科技的行为,近年来,很多打着金融科技名号的公司,利用所谓的新鲜技术不断扩大贷款规模,通过精准的贷款投放提高信用评级,加大经营杠杆,将风险层层转移,用最少的本金获取最大的利润。表面来看,这些所谓的科技促进了社会消费,提高了贷款可得性,实则在层层转贷中,风险不断积聚,初始贷款者由于资本金占比较小,缺乏相应的监督动机,引发了不少局部金融风险事件。应该认识到,很多金融科技并不是科技,而是套壳科技的金融违规行为,之前有学者提出更改金融科技的表达方式,不能让科技成为金融乱象的借口,显然,此次规划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有所规范,才能更好发展。

其次,系统完善金融数据要素标准。金融数据要素标准一方面涉及到数据使用,另一方面涉及到数据流通。数据的使用、收集以及处理等标准的制定属于数据使用层面,作为信息密集型行业,在使用层面制定数据要素标准无疑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在数据使用层面有了统一的标准,才能够将数据要素推进到生态流通这个环节。数据要素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其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并且,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数据的作用才有所体现,然而目前数据要素一方面是统计标准缺乏,另一方面是流通标准确实,这就使得数据内部的流通成本很大,这与数据要素本来促进金融发展的相悖。《规划》在对数据要素标准的要求中既关注到了使用层面问题,同时也对流通标准做出了安全,能够很好地应对数据产权,交易过程中的隐私保护,以及面对金融开放时的国家安全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要素标准化地推进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数据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基础性要素,特别是金融行业,更快更好的行业标准落地一定能够更好的发挥数据在金融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最后,稳妥推进法定数字货币标准研制。年初,数字人民币(试点版)App正式在各大应用市场上线,京东、美团、饿了么、天猫超市、滴滴出行等49家平台,均已于1月7日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数字人民币作为下一阶段我国优化国内支付环境,降低金融风险,提高国际货币地位的重要抓手,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实际上,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未来全面发行,都是一个标准的制定过程,包括技术上和应用上,《规划》能够强化对标准研制的重视,同时加速数字货币的标准研制,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的方式,规范数字人民币的管理流程,让数字人民币更加安全顺畅地流通,并对未来加大金融开放,输出数字人民币概念和技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规划》的发布对于推动金融整体数字化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指引,助力金融行业在数字时代更好发挥资源配置,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引领性作用,打造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数字时代金融服务。(作者系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05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