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个月内,马云公益基金以1亿元科研基金支持了钟南山医学基金会等5家国内外顶级科研院所研发冠状病毒疫苗;在2月初国内防护服最紧张的阶段,马云牵头、在日本友人帮助下,12.42万套防护服从日本运抵支援国内的医院;此后投桃报李,3月初马云在一周内连续向日本、韩国、伊朗各捐出100万只口罩。截至3月6日,阿里公益累计捐赠及送达物资(已发货、已到达)口罩512.5408万只、防护服26.5474万件、隔离衣24.426万件……
 
在这场疫情中,公益组织和机构可圈可点。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中的公益,与此前类似事件中涌出的公益不同的是,且不说互联网企业捐献了巨额资金和物资,马云公益基金等互联网公益发挥着十分显著、特别的作用,“互联网+公益”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弥补了传统公益组织和机构的不足,体现了新阶段公益的特殊价值,或将成为公益事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说,此次公益机构总体表现十分突出,经受住了这场考验,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一些较大的公益机构的管理还比较落后,收发物资量大但效率不高,当有民间运营机构帮助之后,物资配送效率才得到明显提升,还有一些机构的信息透明工作做得不够,披露不及时,还需要人民和媒体督促等等。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公益机构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都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正因为此,我们才需要吸取教训,不断地提升公益组织和机构的管理能力和运营能力。
 
前不久,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会视频全程对外公开,马云谈了他作公益的三个标准,“真正的公益,一要结果导向,二要效率导向,三要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来即能战,可以说,马云基金会在这次疫情的表现,正体现了这三个的训练有素,也许可以为接下来公益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样本。
 
在宏观方面,虽然公益组织和机构不是一股政治力量和组织,但是它确是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他们反映底层群众过的需求,真正了解群众的困难,并且能够将群众的声音向上反映,为政府决策提供人民的意见;公益组织还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发扬人文主义精神,缩小贫富差距等等。而从微观方面来看,这些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公益机构,就是这些群众危机时刻的救命稻草,比如捐赠生活必须物资,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等等。
 
在疫情这场“考试”中,去深究谁比谁表现的好,是没有意义的,在吸取教训之后,我们应该去好好思考,一个满分的答卷应该是什么样,一个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优秀公益机构应该是什么样。
 
公益应当离人民更近,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并予以满足,才是公益真正作用,因而,真正的公益绝不仅仅是转送物资那么简单。正因为在新时代的公益已经被赋予了这些含义和要求,所以,它也需要改变,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公益平台将“互联网”和“公益”有机结合,所展现的担当和能力。
 
互联网公益让统筹物资的效率上升了一个台阶。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借助他们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完善的物流网络,能够高效的对物资进行仓储、配发,节约运输时间。而且,通过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一切物资的捐赠和配送都将可追溯,有助于机构内部运作的信息透明,提升公益效率。
 
而且,互联网公益还打破了传统公益的壁垒,将公益事业转变为了人民的公益,让不少群众都加入到了社会公益中来,集结了人民的力量从而迸发出了更大的能量。比如阿里上线的“武汉加油”公益筹款项目,其第一阶段在8小时内就筹集了7140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互联网公益还突破了传统公益的时间限制,让公益事业不仅“益现在”更是“益未来”。
 
灾难对于我们的意义更多地是提醒哪些地方薄弱,如何提升去防止下次灾难的发生。提升科研水平,强大医护工作者的队伍,才是增强我们抵御疾病侵袭能力的关键,也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阿里巴巴设立10亿元医疗物资供给专项基金采购海内外医疗物资,赠送武汉及湖北的各大医疗机构;马云公益捐赠了1亿元支持病毒疫苗研发,并且和多家顶级院所签约设立疾病相关课题,蔡崇信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用于帮助国家培育更多医护人才。
 
综上,窃以为,在这场疫情“考试”中,我们的公益机构总体表现是非常优秀的,但是还依然存在着许多仍待改进的地方,而未来,基于“互联网+公益”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将会逐步成长,弥补传统公益组织和机构的缺陷,或将成为公益事业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帮助我国的公益事业得以受益面更广,统筹力更强,信息更透明。
话题:



0

推荐

盘和林

盘和林

761篇文章 134天前更新

现为国内青年经济学者,财经评论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国际金融报、澎湃、新浪意见领袖等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腾讯证券研究院、网易研究局特约专家。 曾出版《从需求到供给侧改革》、《企业服务创新及其绩效研究》、《地方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崇左市为例》等专著。评论文集《微言论见》。

文章